知汇·名家专访名艺 | 傅香红 「当代艺术中的“她”力量」-九游会网址

知汇·名家专访名艺 | 傅香红 「当代艺术中的“她”力量」
2024-09-25 13:20阅读



专访·傅香红

画家傅香红女士认为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敢于尝试和创新,勇于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束缚,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知汇·名家专访进行时

与名师·名艺·名匠·名品·名企一起

共创生活美学,共建名家交流平台

fu xiang hong




艺术简介


傅香红

1971年4月出生

九社社员

-

就职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担任美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

人文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杭州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全国美育专委会理事

教育部职业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浙江省高校艺教委理事

学术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台州市设计协会理事

台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黄岩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

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美术大赛获奖,并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师奖



《紫音缭绕》



花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调色盘,赤橙黄绿青蓝紫,花的色彩比彩虹更加丰富。


画家会用画笔,描绘出花的各种姿态。在台州,有这样一个画家,她的画笔展示了各色花的美好与婀娜多姿,她还用画笔表达花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境界,她就是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坚持中国花鸟画的写生、创作的傅香红。



《幽馨》


《紫云》


《花香蝶自来》






画布和颜色是她最忠实的伙伴


傅香红从小喜欢绘画,从幼时起,家里的墙壁上贴着几张仙女下凡的图片,她会非常形象的将他们都画下来,那时候的她就已经会根据人物的结构特征去画,比如下颌骨的骨点转折,眼睛的结构特点,衣服头饰、裙摆飘带等等,画的是有模有样.....



《种豆得豆》


《红冠顶牛》



“绘画这条路上,我一直在学习”


傅香红真正接受美术专业训练是从读中师开始的,跟随朱杨先生学习中国美院最正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同时利用暑、寒假时间,参加了各类美术专业培训;也曾带着省吃俭用剩下的生活费,独自背起行囊,前往杭州中国美院学画。


随着年龄的增长,傅香红不断深入了解绘画的技法和理论,开始尝试各种绘画风格和题材。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玉色聚玲琅》


《凡华静芳》



成为人师的傅香红也并没有放下对艺术的持续进步,她曾到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学习,受到王天胜、苏百均、胡明哲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也曾向马其宽、徐家昌、毕章老师学习传统中国画。成为陆奇、张铨老师的高级访问学者。通过学习方严老师的课程,深度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本质内涵。


“眼界的提升非常重要,我会每天打开珍宝馆向古人学习,随着信息量不断加大,对艺术的辨析能力也随着提高。”傅香红说



《琼萼露和圆》


《南枝蛐吟香》






师法自然 养眼 净心


傅香红老师独爱写生,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生创作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采访中,她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会呈现出无限美妙的姿态,看后会激动,会勾起想画它的冲动和欲望。我喜欢身边的花花草草,它们很有生命力,能给我带来无尽的创作灵感。古人描绘花鸟会赋予人的生命与精神。我也试图通过我的作品,表达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从傅老师的作品中,东、西方的元素都有所体现。从西画入门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的素描、色彩、速写等技能基础,这也成就了她优秀的造型能力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她始终认为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并试图将东、西方的艺术精髓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醉蝶弄清颖》


《蝶醉舞朝霞》



“有一段时间,我做了一些关于没骨静物花卉写生创作的实践与研究。”


没骨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中国绘画技法。没骨一词,始于宋人,指直接用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没有用墨线勾勒的轮廓。而没骨画发端可追溯至南北朝,后经历朝历代风格之延续、演变,时至今日,面貌丰富多样。



《心物》


《情物》



她的花卉作品很好的吸收了没骨画法的精髓,用色淡雅,注重意境,布局空疏简率,轻松灵动,颇有“悠然自在”之味;亦得国画花鸟的生动神韵,清淡浓艳各尽其彩,风格清新活泼,细细品味,别有风味!



《山珍合韵》


《闲情偶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绘画的材料和品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不同特性和样式的绘画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也营造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形式已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各种艺术流派、技法不断涌现,近30年来有志于绘画艺术的青年学子,大多接受着素描、色彩的西画教育,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不受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已发生巨大改变。


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要求以战略性的高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在文化繁荣复兴的当下,民族传统文化开始空前的回归,中国绘画开始备受青睐。作为艺术传播者和教育者就要思考,如何让你的作品为现当代的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绘画的现代性是一个永恒性话题,绘画永远有一部分东西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定的,是对我们古老、伟大的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但另外一部分东西是流行的、变化的,我们要用当下的生活状态、当下的生活感受来组成我们的绘画。我们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要有笔墨的传承、古典的精神,也要有现代的情怀、和对现代的向往、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颂》

-

《红烛颂》这幅作品是傅香红对教育事业的一次深情表达。烛,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带来世间的温暖。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象征着教师的职业,体现了育人的辛劳,更表达了作为为人师的骄傲。她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向所有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农家小菜》


《梅花小寿一千年》



在傅香红看来,作为画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并不矛盾。通过艺术创作,她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她可以将艺术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在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傅香红注重将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促进创作,通过创作丰富教学内容。



《田园之趣》


《芝兰入室》



“艺术教育在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生活、表达自我”傅香红说。



《渌波映芙蕖》



未来,知汇·名家还有意与傅香红(九社)达成更多层面的合作,挖掘艺术品的生活属性,融合书法、书画、篆刻等传统工艺,最终以装饰艺术品的形式为客户带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艺术家装呈现。




·end·



编辑:阮欣欣

审核:苏洪涛

监制:王庆



我说两句…
98
网站地图